19.
仙姑收养了我,她教我识字, 送我上学。
办理收养手续的时候。她说“把名字改了吧, 多子多福,叫多福吧。”
“希望你以后福气多多, 一生顺遂。”
明明只是改了一个字,意义却天差地别。
这一次我连名字都属于我自己了。
头几年,仙姑叫我每年下葬日要去看看弟妹, 后来有一天,她和我说“从今以后就不用去了。”
“现在那里没人等你了。”
那是我考上心仪大学, 要离开这个小村子的前一天。
我去墓碑前哭着坐了一夜, 之后再也没去过。
仙姑后来又收养了几个小孩,她不准我回村,我只能偶尔打些赞助款回去。
听说仙姑建了孤儿院。
仙姑不理我了, 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, 除了转款几乎断了。
后来,仙姑死了。
她资助的孩子联系到我,说感谢我这么多年的捐款, 老院长去世了。
我们聊了很多。
我说“她走之前还有什么愿望吗?”
“愿望倒是没有,不过院长留下来一个传统。”
仙姑走之前交代他们每年都要去北山扫墓,一排的墓,就祭拜那一个。
一定一定,每年都要去祭拜,这是孤儿院的传统,每个人都要记住, 都要教给其他新来的孩子。
“她还说什么了?”
“她说,这是为了保她在外的孩子一生顺遂,后顾无忧。”。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,展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冲突、人性的复杂以及家庭悲剧的残酷。故事通过讲述一个母亲为了生儿子而采取极端手段,最终导致全家悲剧的故事,揭示了封建思想的危害和现代文明的进步。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,情感真挚,引人深思。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和恐怖元素,使得故事跌宕起伏,引人入胜。同时,故事也深入探讨了亲情、责任和救赎等主题,让人在感受到恐怖的同时,也能思考人生的真谛。然而,故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例如,部分情节过于夸张,缺乏真实感;部分人物形象刻画不够丰满,显得单薄。总的来说,这个故事是一部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作品,值得细细品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