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有个教书的大伯父姓胡,三年前酒醉夜行,遇到了亡友冯某。伯父向来胆气足壮,上前拍拍肩膀,“老冯哪里去?”
冯某笑道,“我现在在阴司主管一地的教育事务,正要到某地去学习先进经验,正好走到这里遇见你”。
二人并肩行,走到一间破屋子外面,冯某略带吃惊的说,“这是个真正的读书人,怎么落魄到此?”
伯父问为什么,他回答:普通读书人的头脑被红尘纷扰遮掩,只有当他们睡着的时候,杂念放下,胸中的文气才会直透霄汉,字字句句都绚烂的如同天上的云霞一样。学问像孔孟那样的人,文气能够透天;像韩寒那样的人,也能有三五尺高下;像余秋雨那样的,也就如同萤火虫屁股上那点光芒罢了。我看屋中这个人文气高达七八尺,所以知道他是个真正的读书人。
伯父听了很感兴趣,问到:我教书四十载,桃李遍天下,你看我的文气有多高?
冯某低着头,很不好意思的说:昨天我路过你当班主任的教室,看到你胸中有七八本“上级文件”、十来本“黄冈题库、北京四中题库”,剩下的我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。你胸中的文字都是墨黑色,如同一片黑雾笼罩在教室里,就算几十个学生朗朗诵读,也不能把这些黑气冲散。
伯父怒极,指斥他侮辱斯文、不懂现代教育理念、不懂和谐教育。冯某大笑而去。
司马氏曰:听伯父讲这个故事的时候,我仔细推敲了那个鬼说的“文人破屋”所在方位,怎么想都是我租的那间平房。:)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以幽默诙谐的方式,讽刺了现实教育中的一些问题。故事中的胡伯父是一位教书四十载的老教师,他自以为桃李满天下,却不知自己胸中只有“上级文件”和“题库”,缺乏真正的文气。而亡友冯某则用阴阳两界的视角,点出了胡伯父教育的荒谬之处。故事结尾,作者以自嘲的方式,暗示自己可能就是那位“文人破屋”的主人,引人深思。故事语言简洁明快,寓意深刻,通过对胡伯父和冯某的对比,揭示了教育中的一些弊端。同时,故事也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,提醒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真正才情和文气,而不是只追求应试成绩。总的来说,这是一个值得品味的故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