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军营长夜战逃生,幻觉中通讯员显灵救命

好大的核桃
一位红军营长牛某在战斗中痛失亲信通讯员,后因负伤被日伪军追捕,幸得日军和伪军临阵退缩,误以为是鬼子和伪军怕死,实则他们为掩护他而演戏。牛某伤愈后,竟在隐蔽处看到通讯员的幻影,后经教导员解释,方知通讯员为救他而现身后离去。教导员称这是通讯员特意现身,让日军看不到他。牛某半信半疑,但最终相信了战友的牺牲与掩护。

我一个朋友老乡说的,其实他也没见过这个故事的主人公,他爷爷和他爸爸见过,这人比他爷爷还高一辈呢。

这人姓牛,红军刚到他老家的时候,也就是三几年刚到陕西他就参加了红军。到了四几年,他已经是营长了。这个职务已经很不低,像当时刘帅林帅等人职务上也不过是师长。

一次战斗中,他的通讯员被打死了。这个通讯员是他当年亲自招进部队的,是个流浪的小孩,来的时候才十四岁。跟了他好几年,他拿通讯员当自己弟弟那么看。而且通讯员战死,是因为发现危险替他挡子弹,自然他更是杀红了眼。这次战斗结束,居然让他们捉住一个日本兵。

当时能捉日本兵的很少,有政策要立刻送往上级部门。老牛可不管这个,拔出枪就要给通讯员报仇,多亏教导员在一边呢,死命抱住他,叫几个人下了他的枪。(那几个人是不敢,后来看教导员也急了,下枪也是为营长好)。战俘送到上级那去了。

以后一段时间老牛心情很不好,他就想去散散心。八路的战士自然不会去听曲什么的,他所谓的散心就是找点刺激。干啥呢?作战要有侦查啊,这次他要亲自出马。本来侦察完就该回去了,他又想去县城看看。当然也不是逛县城,是看里面的日伪军的军事部署等等,结果不知道哪个环节出错,被发现了。

应该也没发现他是八路的干部,但是至少知道他是八路了。仗着军事素质过硬,他硬闯出城,不过自己也负了伤,尤其是出城后中了一枪,伤在腿上,虽说没伤到骨头,但是越来越跑不动。只好隐蔽起来,都已经摸出手榴弹,准备最后一刻同归于尽了。

日军的人数少,搜索主要靠伪军。但是日本人又不信任他们,于是一个日本兵带一队伪军搜。当时天已经黑了,伪军胆小,磨磨蹭蹭的搜,这对老牛也是种折磨,因为当时他拿着手榴弹就是等死了。等死的心理压力多大呀。

虽然慢,也终于一队一队的搜将过来。伪军在前面排成扇面,日军位于扇柄的位置。眼看一个伪军走到他附近了,他知道再走几步,伪军必然发现他。老牛想炸死你一个不够劲,你发现了我,必然招呼你同伴,那个小鬼子也得过来,等你们围上来我就拉弦。

结果那个伪军跟没看见他一样从他身边走过去。他开始没明白,后来恍然大悟:伪军怕死,所以故意装没看见。老牛松了一口气。但是马上心又提了起来,因为后面的鬼子也走近了,最可恶的是鬼子直线前行,就是他隐蔽的地方。

结果鬼子走过来,也没发现他。其实跟他相距最远不到一尺,那么大个人鬼子就像没看到一样。鬼子过去,他舒了一口气:鬼子也怕死呀。

搜了一会没搜到,鬼子带队的召集众人问话,没想到他们聚在一起的地方,就在老牛身边不远。老牛一看他们往这边走就知道完了。一两个人可以装没看到,一群人在一块,带队的也没法装没看到呀,他把手榴弹尾盖已经拧开了。

不料日伪军就站在离他不远的地方,带队的鬼子还很愤怒,哇啦哇啦叫了一顿,还抽了几个人耳光,然后气愤愤的带着人走了。老牛躺地上,憋笑差点憋岔气,想这帮鬼子也太会演戏了。

鬼子走了,他也打算走,现在精神放松下来,一动实在疼得难受。没办法忍忍吧。忍了一会一咬牙,扶着树站起来。站起来,眼睛看的角度和躺着就不一样了,刚才躺着没看见,现在看到了。

看到什么呢,他刚才躺的地方前面一点,站着一个人。说确切点是个人影。或者说像是烟雾组成的,淡淡的,若有若无。老牛一看就哭了,虽然看不到脸,但是身形太熟悉,就是他的通讯员。

回到部队说,教导员说营长是受了伤产生幻觉,你们(当时屋里连长指导员什么的好几个,都来看望啊)好好打鬼子,给营长出口气。等他们走了,教导员跟老牛讲咱们关起门说话,那肯定是小徐来救你,让鬼子看不到你。老牛说那他们怎么没看到小徐呢?教导员说小徐后来是特意出来见你,鬼子当然看不到。老牛半信半疑,后来一想教导员是大城市的中学生,肯定说的没错。

顶一下 ()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通过一个虚构的红军营长牛的视角,展现了中国革命时期一位英勇无畏的战士的经历。故事中的牛营长不仅展现了他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,还体现了他在个人情感上的深厚与悲痛。牛营长对通讯员的深厚情感,以及通讯员为保护他而牺牲的英勇行为,都深深地打动了读者。故事中的细节描写生动,如牛营长在战斗中为了给通讯员报仇而差点失控,以及他在被日军追捕时的紧张与绝望,都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。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,也增强了读者的情感共鸣。然而,故事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。例如,故事中的一些情节转折显得有些突兀,如牛营长在躲藏时突然被伪军和日军发现,以及最后通讯员的幻象出现,都缺乏足够的铺垫和解释,使得故事的可信度有所下降。总的来说,这个故事虽然存在一些不足,但仍然是一部值得一读的作品。它不仅展现了革命时期战士的英勇与牺牲,也深刻地描绘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。
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,如有不妥请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,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,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:ra216@qq.com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aitanji.com/html/duanpianguiyu/20257/70521.html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