举人遇狐妖:才子风流夜,诡异缠身记

怪谈记
沧州举人刘士玉历经多年考试终中举人,却因与狐妖风流后纠缠不已,闹得家中不安。知府董思任调查得知真相,狐妖嘲讽其清廉却为名声,后刘举人得女佣助赶走狐妖,从此潜心向善。

清朝康熙年间的沧州举人刘士玉,自幼勤奋好学,也算是一方才子。可是,这人运气不咋好,参加童生考试得到秀才头衔后,去省城考了一次又一次举人,都名落孙山。好在他老爹是做生意的,家里不缺钱,供得起他继续读书。正在万念俱灰的绝望中,在康熙六年(1667年)传出喜讯,他终于考中举人。刘举人喜极而泣,然后长出了一口气。

接下来,当然是要庆祝呐。

咋庆祝?不外乎是大摆酒宴啊。不过,这老小子得意忘形了,竟然招了妓女来酒宴上吹拉弹唱,不过瘾,晚上又留下一个漂亮女子嫖宿。

要说这文人,自古多风流,尤其是唐朝和宋朝时期的那些诗人,词人,多与青楼女子有染。但清朝这个举人刘士玉运气差了点,他当夜留下的女子居然是一个变幻成人的狐妖。

一夜风流后,狐妖就缠上他了。刘士玉已经是人到中年,不年轻也不帅气,狐妖为什么要缠着他呢?说出来都好笑,狐妖崇拜刘举人的才气。说直白点,就是甘愿做刘举人的忠实粉丝。

漂亮女人如影随形跟着自己从省城回到沧州,刘举人当然知道了她的身份。作为一个读书人,刘举人本想玩玩穿上裤子就撇清关系,然后安心读书,来年好赴京考进士。再说,他也已经有老婆了,这被狐妖缠着,总不是办法,可是,任凭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,好说歹说,口水都说干了,狐妖就是不走。

刘举人没有办法,就搬到书房去住,本来是想既然甩不掉狐妖,干脆把她关在书房里,免得闹出绯闻造成不良影响。谁知这狐妖见刘举人对她爱理不理,也就使了坏,爬到房顶上,见到有人路过,就揭了瓦片扔向路人。路人受了伤,找刘家理论,刘举人怕传出丑闻丢面子,当然不承认。于是,路人就告状到官府。

当时的沧州知府是山东人董思任,是一个清廉正直的好官,接到报案后,就亲自前往刘家调查取证。谁知,狐妖在房檐上对董知府并不买账,直接说了她是狐妖。还嘲讽董知府:“你为官还算懂得爱护老百姓,也不贪财,所以我不袭扰你。但你爱护老百姓,只是图个好名声;你不贪财,只是害怕留下后患,所以我也不怕你。你咋来的还是咋回去吧,免得落个难堪,自讨没趣。”董知府被狐妖一番数落,狼狈逃回,心中闷闷不乐好几天。

董知府查案查到狐妖,纸包不住火了,刘举人羞愤不已。正想着要去找道士收了狐妖,竟然做了一个梦,梦里一个声音告诉他,要赶走狐妖,只需要请他家一个女佣前来就可。“她虽然是个仆妇下人,却是一位真正的孝妇。像她这样至诚孝道的人,鬼神见了都要整肃回避,狐妖也不例外。”

刘举人半信半疑,就找来那个女佣。狐妖见了女佣,真的就老实起来,对女佣作了个揖,一声长啸窜走了。

经过这件事后,清朝康熙年间的这个刘举人,潜心悔过,一心向善,从此再没鬼魅纠缠过他。

顶一下 ()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以清朝康熙年间的刘士玉举人为主线,讲述了一个才子与狐妖的奇异缘分。作品通过对刘士玉的描写,展现了其勤奋好学、志向远大的形象,同时也揭示了封建社会文人风流成性的弊端。狐妖的出现,为故事增添了奇幻色彩,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。作品在叙述过程中,巧妙地融入了传统文化元素,如才子佳人、仙妖传说等,使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,也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。此外,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,刘士玉的矛盾心理、狐妖的机智狡黠、董知府的清廉正直,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。然而,故事在表现刘士玉与狐妖的关系时,也存在一定的道德争议。刘士玉在婚后仍与其他女子有染,这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,显然是不道德的行为。同时,狐妖对刘士玉的纠缠,也让读者对她的动机产生了疑问。总的来说,这个故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,既展现了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,又融入了丰富的想象力,引人深思。但在欣赏故事的同时,也要关注作品中的道德争议,从中汲取教训。
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,如有不妥请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,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,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:ra216@qq.com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aitanji.com/html/minjianguishi/202411/36011.html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