尘封百年,扬州才子与无名寒儒的鬼斧神联:一段考场上的人才佳话

怪谈记
在乾隆年间,扬州才子柳敬亭夜宿方文寺,偶遇吹箫青年秦起云,两人结伴进京赶考。考场上,柳敬亭因一道难题困顿,却在梦中得到一位神秘老者的指点和帮助,对的出奇联,却因朱砂滴落,无缘状元。而这位神秘老者,竟然是柳家祖上曾经帮助过的寒儒,其名“浪依离”实为“让一犁”,柳若谦得知后,感激不已,特立碑纪念。

据明清一些古籍记载,乾隆年间,扬州有个才子叫柳敬亭,虽不敢夸其学富五车,才高八斗,但他也熟读经史子集。其祖父柳若谦是当地富户,家资殷实,平素乐善好施,被当地人尊称为“柳老太爷”。

柳敬亭19岁这年,进京赶考。途中曾入宿方文寺。晚上,他翻来覆去睡不着,听到窗外有阵阵箫声,便走出了房间。月光下,他隐约看见一青年书生盘膝而坐,白衫雪巾,手抚玉箫,恍若仙人。柳敬亭见这青年书生箫艺出类拔萃,听到妙处,不禁高声赞道:“好箫,好箫!真如仙乐,敢问兄台名讳?”青年书生停下来,朗声答道:“在下秦起云,乃江浙举子,今赴京赶考,途经此地,一时兴起,胡乱吹上一曲,兄台如不见笑,就请过来一叙。”柳敬亭走过去,也盘膝坐下,与秦起云谈论起诗词音律来。两人越谈越投缘,便结伴上路,一同赴京。

考试这天,柳敬亭被分在天字九号房。考卷拿到手,他粗略一看,觉得不算太难,纵笔写去,奇文妙语纷呈,不觉平添了几分得意。可到最后一题时,柳敬亭犯了难。原来这道题是考对联,上联是“炭黑火红灰似雪”。这上联是翰林院一位老翰林几年前偶得的,整个朝野无人能对出下联。柳敬亭苦思不得,一阵倦意袭来,便伏在桌上睡着了。

梦中,有人拍了拍柳敬亭的肩膀。他睁眼一看,面前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。见他醒了,老者顺手拿起他的答卷,看了一下说道:“年轻人,你这文章可有诸多不妥之处啊!”柳敬亭见老者仙风道骨,心想老者必定是饱学之士,忙请老者指教。老者一一指出他答卷中的不当之处,并提出修改意见。柳敬亭大服,忙问老者名讳。老者答:“老夫叫浪依离。”柳敬亭道:“百家姓中似无姓浪的。”老者微微一笑,说:“且不问这个,那最后一联可曾对出?”柳敬亭说还未对出。老者提示道:“你家中可有田地?秋种何物?”柳敬亭闻听此言,立即一拍桌子,兴奋地说:“学生明白了。”柳敬亭从梦中醒来,身边空无一人,原来是黄粱一梦。他顾不得多想,提起笔对道:麦黄麸赤面如霜。

三天后,主考官晋见乾隆,奉上三张考卷请乾隆定夺,其中秦起云才学最高,柳敬亭对出了那副奇联。乾隆仔细阅览考卷后,意欲将秦起云点为状元,柳敬亭点为榜眼。心念至此,他拿起御笔,越过柳敬亭试卷,目及卷上对联,心中微微一动,暗道:这对联可真是鬼斧神工啊!就在这一念之间,一滴朱砂正巧落在柳敬亭三个字上面。乾隆不由苦笑道:“天意,文章不及秦起云,造化难比柳敬亭啊!这状元可是天定啊!”

喜讯传到扬州,柳家张灯结彩。柳敬亭将梦中之事讲给家人,柳若谦慨然道:“是祖上积德,荫及子孙啊!”秋去春来,转眼一年过去,又到了农忙时节。柳若谦来到自家农田,当他看到地中间一座无碑坟墓时,心中微微一叹。

原来这坟中埋着一位寒儒,他一生贫困潦倒,死后无处安葬,其家人慕柳若谦乐善好施之名,夜里将尸体下葬于此地。柳若谦知道后并未责怪他们,反而拿出银两,让他们谋生去了。此后每到农忙春耕之时,柳若谦总要犁地人靠两边犁,唯恐伤及坟墓。当下人又问道:“老太爷,今年……”柳若谦想也没想,仍像往年一样随口答道:“让一犁吧。”话刚出口,他猛然醒悟,所谓“浪依离”者,竟然是“让一犁”!柳若谦忙命人备了香烛纸马,亲自焚香叩拜,又遣人制一石碑立于坟前,上书“恩公让一犁之墓”。

顶一下 ()
故事评价:在这个鬼故事中,我们可以看到情节设计、氛围营造和角色塑造等方面的亮点。首先,在情节设计方面,故事以柳敬亭的赶考经历为主线,通过他在方文寺遇到秦起云、梦中得到老者的指点以及最终考上状元等事件,将故事情节巧妙地串联起来。特别是柳敬亭在梦中的经历,以及最后发现浪依离竟然是让一犁的真相,都为故事增色不少。这种设计既具有戏剧性,又充满神秘感,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高度的关注。其次,在氛围营造方面,故事通过描绘夜晚的方文寺、梦中的场景以及柳若谦家的农田等环境,营造出一种神秘、幽静的氛围。特别是梦中的场景,月光、箫声、白发老者等元素的出现,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,令人陶醉。这种氛围的营造,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故事情节中,感受到其中的恐怖与神秘。再次,在角色塑造方面,故事中的角色形象鲜明,个性独特。柳敬亭聪明好学,乐于助人;秦起云才子气质,神秘莫测;柳若谦乐善好施,仁慈宽厚。特别是故事中的白发老者,虽然出场时间短暂,但他的仙风道骨、博学多才的形象深入人心。这些角色的塑造,使故事更具吸引力,让读者对他们充满期待。最后,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关于命运和报恩的主题。柳敬亭在梦中获得老者的指点,最终考上状元,这无疑是命运的安排。而柳若谦乐善好施,最终得到祖上的荫庇,也体现了善有善报的道理。这些元素使故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,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。总的来说,这个鬼故事在情节设计、氛围营造和角色塑造等方面都表现出色,给我带来了深刻的阅读体验。它不仅具有专业性,更充满了文学美感。
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,如有不妥请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,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,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:ra216@qq.com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aitanji.com/html/minjianguishi/20246/35311.html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