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万两买命,夜半梁上客,兄弟头落地,冤魂索命债主惊魂逃

袁枚
清朝初年,司寇姚端恪审理一桩谋杀案,其弟姚文燕收受罪犯十万两贿赂求宽,却隐瞒未告。某夜,刺客持刀闯入,姚公严词拒绝宽纵,刺客反问其弟受贿之事,姚公坦然不知。刺客离去后,姚文燕赴任途中暴毙于车中,头颅不翼而飞。家人称其临终前忽觉寒冷,后发现血淋淋无头尸。姚端恪曾题诗“须知世上苦人多”,彰显其刚正不阿。

清朝初年,桐城人姚端恪是当时的司寇(负责刑狱大事的官员,类似最高法院院长+司法部部长)。山西某人因为谋杀罪即将被定案。某人害怕,就以十万两银子贿赂恪公的弟弟姚文燕,求他帮忙从宽处理。文燕答应了,却又忌惮于恪公素来公正严明,就不敢告诉他这个事情,只能希望最后某人被从宽处理,自己就悄悄把这笔钱吞下来了。

某天晚上,恪公正在灯下审阅案卷,忽然一个男子从房梁上持匕首猛地跳下来。

恪公不慌不忙的问:“你是刺客吧,为什么而来?”

男子回答:“为山西某人的事情。”

恪公回答:“某人的罪很大,依法而言,罪无可恕。如果我要徇私从宽处理他,则国法的威严就会遭到极大的损害。我也就没脸再站在朝堂之上了,不如死了拉倒。”

就用手指着自己的脖子说:“来拿吧。”

刺客回答说:“您认为不行,可你弟弟为什么要接受贿赂呢?”

恪公坦然的说:“我不知道这件事情。”

刺客说:“我也猜到您是不知情的吧。”一闪身就飞了出去,只听得到屋顶的瓦片上犹如秋风吹拂落叶的声音。

那时,文燕正出京去某地赴任知州的职位。恪公赶紧派人去告诉他这个事情。结果报信的人刚到德州,文燕已经死在大车里了,脑袋不翼而飞。

身边的家人说:“主人在旅店吃了早饭,上车走了几里路,忽然大声说『好冷的风!』我们底下人赶紧把棉衣取出来送进去,一看,哇,主人的头已经不见了。”

恪公曾在刑部的白云亭上题过两句诗:“常觉胸中生意满,须知世上苦人多。”

======================

原文:

国初桐城姚端恪公为司寇时,有山西某以谋杀案将定罪。某以十万金赂公弟文燕求宽,文燕允之,而惮公方正,不敢向公言,希冀得宽,将私取之。

一夕者,公于灯下判案,忽梁上男子持匕首下,公问:“汝刺客耶,来何为?”曰:“为山西某来。”公曰:“某法不当宽。如欲宽某,则国法大坏,我无颜立于朝矣,不如死。”指其颈曰:“取。”客曰:“公不可,何为公弟受金?”曰:“我不知。”曰:“某亦料公之不知也。”腾身而出,但闻屋瓦上如风扫叶之声。

时文燕方出京赴知州任。公急遣人告之。到德州,已丧首于车中矣。据家人云:“主人在店早饭毕,上车行数里,忽大呼『好冷风!』我辈急送绵衣往视,头不见,但血淋漓而已。”端恪题刑部白云亭云:“常觉胸中生意满,须知世上苦人多。”

顶一下 ()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赞扬了姚端恪的公正无私和清正廉洁。面对弟弟的贿赂,他没有选择徇私枉法,而是坚守法律和道德底线。他的坚定和正直最终感动了刺客,使刺客放弃了行刺的计划。这个故事也揭示了法律和道德的重要性,以及公正无私的官员对于社会的稳定和正义的维护所起到的作用。同时,故事也通过姚端恪的诗句表达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,提醒人们要常怀仁爱之心,同时也要认识到世间的苦难和不易。
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,如有不妥请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,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,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:ra216@qq.com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aitanji.com/html/duanpianguiyu/20255/70371.html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