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里有个富户叫杨某,在乡里颇有财名,几十年辛苦积累下来,仓中有粮粟千石。有一年饥荒,他想多赚钱,不肯把粮食轻易卖出去。
有一天,他突然召集仆役,把称、斗等器具拿出来,写了一张红纸贴在门前说:岁歉人饥,何人能独饱,今天我把历年积累的粟米拿出来,都借给各位乡邻填饱肚子。每人仅限一石,现在你们都拿着布袋、器具来,来得晚了就没啦。
这一下,附近的乡民都聚合起来,不到一天粟米就分完了。
有人非常感激,想面见主人致谢,结果不知道主人哪里去了。于是大家都惊慌的到处寻找,在一个好久不用的柴房中发现了他,他正睡得非常香甜。
人来之后,他才伸伸懒腰,人们惊异的扶起他,在身底下发现一张纸“单注意积蓄而不施散,这是被怨恨的因由,怨恨一起,祸事就随之而来。千户人家挨饿,独一家能吃饱肚子,则必然会招来劫掠,岂不是财、命、名都空了吗?为了感谢您过去的恩惠,我给您购买了仁德人心,希望您原谅我擅自做出这样的事情。”
杨某看了纸不知所云,人们告诉他事情经过,他才叹息而去。
当时人们心里,其实都想闯进他家抢粮食的,老狐这么一弄,大家都不好意思再干,于是转祸为福了。
司马氏曰:此老狐通晓人情冷暖,比现在一些只知贪、吝的富户官员要聪明多了。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通过一个巧妙的计谋,展现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恐惧,以及智慧和仁德的力量的故事。杨某作为乡里的富户,拥有大量粮食,却在饥荒时选择囤积居奇,试图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更多利益。然而,他的行为却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和怨恨。故事中的老狐通过揭示杨某的真正意图,巧妙地改变了人们的想法,使众人从原本的愤怒转变为感激。老狐的计谋不仅化解了潜在的冲突,还让杨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,并最终选择了仁德之举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智慧和仁德可以化解矛盾,促进和谐。同时,它也提醒我们,贪婪和自私最终只会带来祸患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更加珍惜和培养自己的仁德之心,为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做出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