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
我带女儿玩滑梯,一个男孩跑过来问我:“叔叔,可以把你女儿送给我吗?”
童言无忌,我笑着回答他:“她可是我的命根子,当然不能轻易交给你。”
男孩又问我:“那她要是死了,你会很难受吗?”。
我忽然警觉起来。
我从没见过这孩子,这个儿童乐园是附近商户一起捐款建的,来玩的孩子我基本都认识。
我怀疑这男孩可能是人贩子的同伙,就带女儿走了,回去后,我告诉她最近不要去那个儿童乐园,也不要接近那个男孩,更不能吃他给的零食或者跟他走,女儿点点头。
几天后,女儿忽然告诉我:她发现男孩领着对门烘焙店店主的女儿不知道去哪了,她本来想跟上去,但想起我的话就没敢跟。
开烘焙店的是一对离异母女,母亲叫韩雨,女儿小琦今年才四岁,街坊们知道她一个女人带孩子不容易,对她一直很照顾。
我立即给韩雨打电话,可她好像出去送蛋糕了,电话一直没人接。
大概一个半小时后,韩雨像疯了一样冲进我店里,抓住我女儿追问:“小琦去哪了?快告诉我!”
女儿被吓得语无伦次,我让韩雨赶紧报警,然后跟她一起去找,可线索一过马路就断了。
警察很给力,他们根据我的描述以及附近监控的影像,当天晚上就找到了那个男孩,他叫刘启。
刘启坚持说自己没有拐带过小琦,他父母也帮他撒谎,说儿子一直在家。
警察拿出小区外的监控拆穿他们的谎言,刘启这才支支吾吾地说:
“我没到十二岁,应该不用坐牢吧?”
故事评价:这个鬼故事以其精心设计的情节、紧张的氛围和深刻的人物塑造,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。故事从一起令人不安的儿童绑架案开始,逐步展开为一个关于复仇和道德困境的复杂叙事。在情节设计上,故事以一种悬疑的方式展开,逐渐揭示了刘启这个角色的邪恶和冷酷。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罪犯,而是一个有着扭曲心理的凶手,这种设定为故事增添了深度和紧张感。随着故事的推进,我们看到了韩雨母女悲剧的后果,以及主人公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挣扎。故事中的氛围营造非常出色,通过对儿童乐园、烂尾楼等场景的描述,以及刘启和韩雨的心理活动的刻画,营造了一种压抑和恐怖的氛围。特别是在描述刘启的行径和韩雨的复仇时,故事达到了紧张和惊悚的高潮。角色塑造方面,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鲜明而深刻。刘启作为一个邪恶的儿童杀手,他的存在为整个故事增添了紧张感。韩雨作为一个失去女儿的母亲,她的复仇行为引发了深刻的道德讨论。主人公作为一个普通人,在道德和法律之间的挣扎,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。这个故事给我带来的情感共鸣是复杂的。一方面,我对刘启这样的罪犯感到愤怒和恶心,另一方面,我对韩雨的复仇行为感到同情和理解。这个故事让我思考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,以及人们在极端情况下的选择。总的来说,这个鬼故事以其精心设计的情节、紧张的氛围和深刻的人物塑造,成功地吸引了我的注意,引发了我对道德和法律的思考。它不仅是一个惊悚的故事,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叙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