邻村教师余某,向来以道学圣贤自居,只要在人前讲话,必定天理、人欲不离口,让人观之而叹服。其邻居白某在城管局当科长,也性好道学,见人必谈道理,训人不倦。
一日,两人相遇,相对大谈和谐、普世价值,其言辞之动人,即使鬼神听了,都觉得有些自愧不如。边上十余人,都是一副敬佩的样子。
正激动间,听到头顶的树上有嗤嗤的嬉笑之声,余某曰:“我辈正在谈论做人的道理,就算你是神鬼妖狐,听听这些道理,也会有些受益。”
树上狐笑道:“听你含泪劝告过的人们,情绪都很安定,他们都去天上当了菩萨。我辈愚鲁,没有成仙了道的福分,只要不被做恶梦吓死,已经是上天照应了。”
随着狐狸的话语,余某身上掉下来一张条子,原来是蜀地官府请他当地方绅达的书信,另有纹银一千两。
余某脸色大变,刚要声辩什么,身边的白某身上露出来一条粉色胸衣,却原来是余某十二岁小女儿身上之物。
众人这才知道狐狸的恶作剧,哄堂大笑而散去。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通过讽刺的手法,揭示了某些道学人士的虚伪和自相矛盾。余某和白某两人自诩为道德楷模,但在实际生活中却表现出虚伪和不堪。故事中的狐狸用幽默的方式揭示了他们的真实面目,让人深思。余某和白某两人表面上谈吐不凡,强调和谐与普世价值,但实际上却隐藏着许多不堪。余某身为教师,却接受贿赂,而白某则露出自己小女儿的胸衣,暴露了私德问题。这些行为与他们的道学言论形成鲜明对比,让人不禁怀疑他们的真实意图。狐狸的幽默讽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。它用戏谑的方式揭示了余某和白某的虚伪,使读者在笑声中认识到他们的真实面目。这种讽刺手法不仅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,还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。总的来说,这个故事通过讽刺和幽默的手法,揭示了某些道学人士的虚伪和自相矛盾,让人在笑声中领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。它提醒我们,真正的道德不是空谈,而是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