拔贡考场怪病,黄轩落选后竟成状元,吴鹤龄中选却早逝

淡淡天蓝
吴鹤龄在拔贡考试中因黄轩突发疾病退场而意外得偿所愿,被荐入京城,虽仅得溧水县教职,仍以为仕途开启。然两年后病逝,终为不得意贡生。黄轩则因祸得福,虽错过拔贡,后连中三元,终成状元,仕途一帆风顺,七十岁荣归。故事揭示了命运无常与定数,黄轩的意外之喜反衬吴鹤龄的遗憾,暗示人生际遇难以强求。

“嘻嘻!” 看着邻座的生员黄轩被抬出了考场,吴鹤龄忍不住在心底偷笑了起来,如果不是考虑到周围人多眼杂,他真想现在就放声大笑一场。

这是朝廷每六年才开放一次的拔贡之试,由各省学政选拔文行兼优的生员送入京城。入选的拔贡生上者将担任七品京官,次者则会外放各地知县,最不济也有官学的教职可以担任,和普通的童生、秀才、举人……层递进阶需要轮番考试相比,这可谓是读书人入仕的一条有效捷径。

刚才被抬出去的黄轩就是此次考试中最有希望得中的佼佼者,听说学使大人早就在暗地里许诺过他,只要此次考试发挥得当,就立刻把他作为头名贡生荐入京城。

这样的优待自然难免令旁人又羡又妒,吴鹤龄就是其中一员。虽然他自己的学问也不差,但和黄轩相比显然还是有着不小的距离。现在最有威胁力的竞争对手因为突发疾病而中途退场,名额得以空出,自己眼看着多了一份希望,吴鹤龄怎能不心花怒放呢?

美滋滋地在心里哼着小曲,吴鹤龄只觉落笔如有神助,很快三篇文章便已一挥而就。

在去了黄轩这个有力竞争对手之后,学使大人不得不在余下的仕子里挑录人选,果真吴鹤龄便得偿所愿,成为这一次拔贡试里的佼佼者被荐入了京城。虽然在殿试中因为强手如林,最后只是忝陪末座,领授了一个溧水县的教职。但不管怎么说,从此以后自己也算是国家官员,不仅每月有定额俸禄可领,将来更少不了还有升迁的机会,所以吴鹤龄也就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了。

可惜福兮祸相倚,在溧水不过两年光景,吴鹤龄便因为伤寒病而不治身亡,终其一生,也仅仅只是一名不得意的贡生而已。

倒是黄轩,虽然失去了六年才有一次的拔贡良机,而且当时这场病来得极为蹊跷,刚被抬出考场不到半个时辰,便不药而愈。

为此黄轩自哀自叹,只觉是因为福薄命浅所以才无缘这次良机,对于功名利禄难免起了灰心之意。

可没想到在接下来的三年常科考里,黄轩居然连中连捷,最后在殿试中因为发挥出色,被皇帝钦点为了头名状元——这可是每个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文魁之位啊,如果不是因为在那次拔贡之试中突发怪病,又岂来今日之荣耀?

这样一想,黄轩简直要感谢起那场急病了。而他以后的仕途也是异常地一帆风顺——先是被授以翰林院修撰一职,几年后调放外任,最后在七十岁的时候以二品文臣的荣衔告老还乡。

状元不能拔贡——也许冥冥中真有定数,每个人甫一降生就已注定此生运程,食粥食饭,得多得少,无法有分毫改变。

顶一下 ()
故事评价:这个故事通过吴鹤龄和黄轩在拔贡试中的不同遭遇,探讨了命运的无常和机遇的不可预测性。吴鹤龄凭借黄轩的退场获得了进入京城的机会,但最终因病早逝,只成为一名不得意的教职官员;而黄轩虽然错过了拔贡的机会,却意外地连中三元,最终以状元之荣告老还乡。故事以“冥冥中真有定数”收尾,暗示了命运的安排往往超乎人的控制。吴鹤龄的勤奋和机遇最终被疾病打断,而黄轩的“不幸”却成为他仕途的转折点。这种对比引人深思,让人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不可预测性。同时,故事也提醒人们,在面对人生的起伏时,应保持谦逊和坚韧,因为命运往往在不经意间给予我们意想不到的转折。
部分文章源自网友投稿或网络,如有不妥请告知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修改或删除,如果您有故事想与鬼友们分享,请将稿件发送至编辑邮箱:ra216@qq.com
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:http://www.guaitanji.com/html/minjianguishi/20257/70510.html

也许您对下面的内容还感兴趣: